起底低俗短视频的流量密码
起底低俗短视频的流量密码
专家认为,阻断“软色情”短视频传播需多维共治
要点提示
●大量“软色情”等低俗短视频不断侵蚀公序良俗,加剧“身体被物化”的倾向。此类视频尤其容易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,可能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认知。
●在户外对陌生路人进行语言、肢体骚扰,跟拍甚至偷拍,未经过对方允许,将视频放到网络上等行为,涉嫌违法,可能侵犯他人隐私权、肖像权、名誉权等多项权利。
●遏制低俗短视频的产生和传播需结合法律规制、技术治理、公众监督等多维度手段。
近期,以“街头搭讪”“撩妹”等为噱头的短视频频现网络。有的博主对陌生路人进行语言、肢体骚扰,有的诱导受访者口述隐晦色情内容。在短视频标题、配文中故意关联低俗、“软色情”字眼或话题;在内容中呈现低俗声音、暴露着装、诱惑动作等,刻意制造性暗示、性挑逗氛围诱导用户低俗互动。
低俗、“软色情”短视频为何成为引流“法宝”?“擦边”内容如何杜绝?为此,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。
大量“软色情”短视频充斥网络
近期,一些以“深夜护送100个陌生女孩回家”为标题的短视频,引发网友热议。在部分视频中,博主在街头随意挑选陌生女子搭讪,并提出送对方回家,添加联系方式等,对方表示拒绝后仍穷追不舍,并口出低俗、诋毁之语。
针对此类视频,不少女性网友表示愤怒,“以护送女性为名公然行骚扰之事”“什么时候骚扰女性成为逗乐的事情”。记者调查发现,此类以“街头搭讪”“撩妹”等为噱头的“软色情”短视频不在少数,其中不乏大量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。
记者搜索“搭讪”“约会”“两性”“情感”等关键词发现,大量视频以游戏之名进行索吻、搂抱等。不仅如此,带有诱导性动作、话语“擦边”内容的视频也很有市场。记者搜索“美女”“性感”“女朋友”等关键词,出现大量“擦边”视频。在某个拥有近40万粉丝的博主账号中,其中发布的多个视频标注“男友精力旺盛时”“躺在男友腿上测试反应”等性暗示文字,视频中有明显较为亲密的动作。另一个有着480余万粉丝的博主,其多个视频穿着暴露、凸显性感部位,存在性暗示动作。
目前,已有多个视频账号因违背公序良俗被网信部门处理。今年5月30日,账号“品人续往事”“大自然的搬运工”“都市靓影”“小王同学”等,因发布在商场、地铁等公共场所偷拍的视频,配文中故意关联“软色情”内容,诱导用户低俗互动评论,均已被依法依约关闭。
不仅违背公序良俗,还可能涉嫌侵权
依据网络安全法,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,遵守公共秩序,尊重社会公德。其中明确规定不得利用网络从事传播暴力、淫秽色情信息,侵害他人名誉、隐私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。
那么,传播“软色情”的低俗视频是否违法?“‘软色情’短视频创作者承担的法律责任需要根据个案情况予以分类判断:如果视频内容存在显著色情淫秽内容,创作者则可能构成犯罪。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副主任赵精武表示,“擦边”内容构成低俗诱导等,创作者的行为更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,应当承担行政拘留、罚款等行政责任。
“在户外对陌生路人进行语言、肢体骚扰,跟拍甚至偷拍,并未经过对方允许,将视频放到网络上等行为涉嫌违法,可能侵犯他人隐私权、肖像权、名誉权等多项权利。”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、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朱巍指出。
此类带有低俗、“软色情”元素的短视频猖獗,引发了青少年家长的担忧。“他们所谓的‘护送’‘搭讪’不过是性骚扰的借口,真正目的是制造噱头,吸引流量。但这些行为对未成年人的是非观影响很大。”短视频用户肖女士向记者表示,自己10岁的儿子偶尔会刷到此类短视频,她担心孩子会将短视频中的骚扰行为误以为是正常两性相处方式,影响其价值观,甚至会触犯法律。
“大量‘软色情’等低俗短视频不断侵蚀公序良俗,加剧‘身体被物化’的倾向。”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张力认为,此类视频尤其容易影响未成年人的价值观,可能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认知,将“性感暴露”与高经济收益挂钩,把收益增长等同于社会认同,甚至是自我实现的方式,陷入“自我物化”的困境。
为何“软色情”会与经济效益挂钩?究竟是谁让此类元素成为流量密码?张力认为,部分短视频用户倾向于点击猎奇、审丑或带有性暗示的内容,因为这类内容更容易引发他们的瞬时情绪反应。由于“软色情”内容能带来更多用户停留时长,部分平台会默许其存在,甚至通过算法给予流量倾斜。
记者下载了某短视频App,注册新账号后以“擦边”“猎奇”等关键词进行搜索,在观看点赞相关短视频后,接连几天打开该短视频平台,无需搜索关键词,平台会自动推荐热舞、暴露着装、猎奇的视频。
“另一方面,部分违规视频发布者刻意躲避平台内部管理措施,如在深夜发布大尺度短视频等,使得平台难以在第一时间予以限制。”赵精武认为,部分MCN机构(即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)为了牟利推波助澜,使越来越多的主播等从业者更愿意选择“软色情”这种回报率高的内容制作短视频。
合力破解低俗内容标准难界定问题
“软色情”、恶俗表演等视频流量颇丰,但是监管却呈现出滞后性,原因何在?
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天凡指出,对于低俗短视频,法律与监管的困境在于,法律界定模糊,低俗标准难以量化,法律禁止低俗内容,但具体标准,如什么是“软色情”、怎样算恶俗表演等,只能依赖主观判断,导致执法尺度不一。且低俗内容常通过隐喻、方言、剪辑规避智能审核。在接到用户举报后,由于平台审核的滞后性,导致低俗内容已被大量传播。
“如果‘软色情’短视频明显属于淫秽色情视频,二次传播者有可能因传播淫秽物品罪被处罚。但是,由于大多数‘软色情’短视频都在打擦边球,难以直接认定二次传播者构成刑事犯罪。相应地,二次传播者的行为更可能面临罚款等责任。”赵精武表示。
依据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》,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,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,积极传播正能量,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。遏制低俗短视频的产生和传播需结合法律规制、技术治理、公众监督等多维度手段。
王天凡提出:“首先,应明确标准。其次,要强化平台责任,比如,激励、敦促平台训练多模态人工智能识别系统(包括识别语音、画面、弹幕等),提升对隐喻内容的敏感性;再比如,对反复违规、未及时适当处理的平台进行处罚。再次,建立跨平台信息互通机制,建立行业数据库,设置创作者信用制,对累计违规、屡次违规者予以封禁,并限制其账号主体的跨平台注册。”
张力建议,针对低俗内容标准难界定的问题,建议由监管部门牵头,联合平台、行业协会共同研讨、制定网络低俗内容判定标准,并通过发布具体案例,进一步明确“软色情”等内容的违规红线;针对平台治理意愿低的问题,可以通过出台明确法规,要求平台加强“身份认证+内容过滤”机制,并通过算法为未成年用户群体自动屏蔽高风险内容,同时优化算法逻辑,降低“擦边”内容的推荐权重;对怠于履行治理义务的平台进行更具刚性和针对性的监管。
“网络平台还需要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、违规视频处置机制、黑名单机制等,避免创作者、MCN机构通过更换马甲等方式躲避平台内部管理措施。”赵精武提出,在发现性暗示等违规视频后,平台应当及时采取屏蔽、封禁等措施。同时,用户也应自觉抵御低俗短视频的侵袭,及时举报、投诉违法违规的短视频。
(本报记者何慧敏 见习记者谢思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