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森普法丨装修踩坑?承重墙被拆、材料以次充好还耍赖?一文教你维权
装修本是为了打造温馨舒适的家,可一旦遭遇糟心事,满心期待瞬间化为烦恼与愤怒。承重墙被拆、材料以次充好,甚至装修方耍赖不认账,这些状况不仅让装修进程受阻,更严重损害了业主权益。在法律日益完善的当下,遭遇这些装修陷阱,千万别慌,法律会为你撑腰
承重墙被拆:触碰安全红线,法律绝不姑息
承重墙,作为支撑建筑重量的关键部分,堪称房屋的 “脊梁”,对维持建筑结构稳定、保障居住安全起着决定性作用。可在实际装修中,部分业主为追求空间改造,或是装修公司为节省成本、施工便利,私自拆除或改造承重墙的情况时有发生。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》明确规定,禁止擅自拆改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。这绝非一纸空文,而是保障建筑安全的 “刚性约束”。一旦违反,无论是否造成即时危险,依据《民法典》规定,被侵权人有权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害行为,迅速恢复原状,并承担相应修复费用。若因拆除承重墙引发房屋安全隐患,危及公共安全,侵权人甚至可能触犯《刑法》中的危害公共安全罪,面临刑事处罚。
材料以次充好:违约欺诈双 “叠加”,依法维权有依据
装修材料关乎装修质量与居住健康,可有些不良商家为谋取暴利,在材料供应上打起歪主意,以次充好现象屡禁不止。比如合同约定使用环保实木地板,实际铺设的却是贴皮板材;承诺的知名品牌乳胶漆,到手的却是山寨产品。
从法律层面看,这种行为既违反《民法典》中关于合同履行的规定,又触犯《产品质量法》。根据《民法典》规定,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,应当承担继续履行、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。而《产品质量法》明确指出,销售者销售产品,不得掺杂、掺假,不得以假充真、以次充好,不得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。
倘若业主发现装修材料存在以次充好问题,首先要收集并保留好相关证据,如材料样品、未拆封包装、购买凭证、与商家或装修方沟通时承认问题的聊天记录等,有条件的还可找专业检测机构出具材料不合格的检测报告。凭借这些证据,业主不仅能要求装修方返工,更换符合合同约定的材料,还可就差价、因延误工期造成的误工费等损失,向其索赔。若商家或装修方拒绝承担责任,业主可向消费者协会投诉,或依据合同约定申请仲裁、向法院提起诉讼,借助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。
遭遇耍赖不认账:证据是 “制胜法宝”,法律程序助维权
最让业主头疼的,莫过于装修方在出现问题后耍赖不认账。面对这种情况,关键在于业主手中是否掌握有力证据。只要证据链完整,即便对方百般抵赖,也无法逃脱法律制裁。以下这些证据至关重要:
装修合同: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装修材料品牌、规格、施工标准、工期、付款方式、违约责任等关键信息,是界定双方权利义务的核心依据。
付款凭证:无论是转账记录、收据还是发票,都能证明业主与装修方存在合同关系,且业主已按约定履行付款义务。
沟通记录:微信、短信、邮件等沟通记录中,若装修方承认材料问题、施工失误等,可作为其违约的有力证据;若沟通时进行电话录音,注意提前告知对方,确保录音合法有效。
现场照片和视频:用照片或视频记录下承重墙被拆前后对比、劣质材料的特写、施工质量问题等现场情况,拍摄时可开启手机定位、时间水印功能,增强证据可信度。
第三方检测报告:找具备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,对材料质量、房屋结构安全等进行检测,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权威性,能在维权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当收集好这些证据后,业主可先尝试与装修方再次沟通协商,明确指出其违约行为,要求其承担责任。若协商不成,可向当地装修行业协会投诉,行业协会会依据行业规范对装修方进行调查和调解;也可委托律师向装修方发送律师函,借助法律威慑力促使其正视问题。若装修合同中有仲裁条款,业主还能向约定的仲裁机构申请仲裁,仲裁程序简便、高效,且一裁终局。若以上途径都行不通,业主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提交完整证据链,要求装修方承担违约责任,如赔偿损失、继续履行合同、支付违约金等,法院将依据事实和法律作出公正判决。
装修踩坑不可怕,可怕的是面对侵权选择沉默。了解相关法律知识,积极收集证据,通过合法途径维权,才能让装修方为其不当行为买单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