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森普法丨公司逼你离职却不辞退,如何依法破局?
在职场中,有些公司为了规避支付经济补偿金或赔偿金,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逼迫员工主动辞职,例如调岗降薪、增加工作量、冷暴力、克扣绩效等。面对这种情况,劳动者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?广森小编将从法律角度分析应对策略。
一、公司常见的“逼退”手段及法律性质
1、调岗降薪
公司单方面调整岗位或降低薪资,若未经员工同意,属于违法行为。根据《劳动合同法》第35条,变更劳动合同需双方协商一致。
应对策略:书面拒绝不合理调岗降薪,要求公司出具书面通知,并保留证据。
2、恶意增加工作量或安排不合理任务
公司通过超负荷工作、安排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方式施压,可能构成变相逼迫辞职。
应对策略:保留工作安排记录,如邮件、聊天记录等,证明公司行为不合理。
3、职场冷暴力或孤立
领导或同事刻意排挤、不分配工作、边缘化员工,属于变相逼迫离职。
应对策略:记录相关行为(如会议记录、聊天截图),必要时向HR或上级投诉。
4、克扣绩效或无故处罚
若公司无合法依据扣减工资或绩效,属于违法行为(《劳动合同法》第38条)。
应对策略:要求公司提供考核标准及扣薪依据,并申请劳动仲裁。
二、劳动者如何依法应对?
1. 坚持不主动辞职,避免“自愿离职”陷阱
公司目的是让员工自己辞职,从而避免支付经济补偿(N)或违法解除赔偿(2N)。
对策:除非公司出具书面解除通知,否则不轻易签署离职文件。
2. 收集证据,为维权做准备
保留劳动合同、工资条、考勤记录、工作安排、沟通记录等。
若公司口头威胁或施压,可录音(需符合法律规定)。
3. 书面申诉,要求公司改正违法行为
如遭遇降薪、调岗、克扣工资等,可书面提出异议,要求公司纠正。
示例:
“本人不同意公司单方面调整岗位/降薪,请公司依法履行原劳动合同约定。”
4. 被迫离职可主张经济补偿
若公司存在《劳动合同法》第38条的情形(如拖欠工资、未缴社保等),员工可提出“被迫解除劳动合同”,并要求经济补偿(N)。
操作方式:发送《被迫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》,并通过EMS邮寄给公司。
5. 申请劳动仲裁
若协商无果,可在离职后1年内申请劳动仲裁,主张:
违法解除赔偿(2N,若公司单方辞退无合法理由);
经济补偿(N,若被迫离职);
补发工资、加班费、未休年假工资等。
面对公司的 “软裁员”,员工切勿因焦虑而主动离职,也不要害怕维权过程的繁琐。法律始终是劳动者的坚强后盾,只要掌握证据、步骤得当,就能打破困局,让不当行为受到约束,自身权益得到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