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森普法丨合同签了才发现被坑?这份维权指南请收好
签约时的兴奋感渐渐消退,当你仔细翻阅合同条款时,突然背后一凉——这条款怎么回事?这个费用怎么之前没提到?这份合同怎么越看越像“卖身契”?
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签合同时匆匆一瞥,事后再细看才发现问题重重。那种被坑的感觉,既愤怒又无力。为什么我们总在签约后才恍然大悟?别慌,今天就为大家详细讲讲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。
审查合同条款,寻找突破口
显失公平条款
合同是基于公平原则订立的。如果合同中出现一方承担过重义务,另一方却享有过多权利的条款,比如在一份服务合同中,服务提供方仅需付出极少的成本,却要求接受服务方支付远超市场正常价格的费用,且无合理理由,这种条款就可能构成显失公平。根据法律规定,显失公平的合同,受损害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。
欺诈、胁迫、重大误解情形
若能证明在签订合同时存在欺诈、胁迫或重大误解等情况,同样可主张合同无效或者撤销合同。欺诈指的是合同一方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,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,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。例如,在房屋买卖合同中,卖家明知房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,却故意隐瞒不告知买家,导致买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合同,这就构成欺诈。重大误解则是指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、对方当事人、标的物的品种、质量、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,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,并造成较大损失的行为。比如,把仿制品当成真品签订买卖合同,就属于重大误解。
尝试协商解决,积极沟通止损
一旦发现合同有问题,要主动与合同相对方进行沟通协商。在协商时,要清晰、有条理地指出合同存在的不合理之处,比如 “合同中关于交货时间的规定,没有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不可抗力因素,这对我方极为不利,希望能进行修改”,并要求对方对合同进行修改或补充,以达到公平合理的状态。同时,务必保留好相关的沟通记录,如聊天记录、邮件、通话录音等,这些记录在后续可能成为重要证据。若对方愿意积极解决问题,双方可协商达成解决方案,并签订补充协议。
法律救济手段,为权益保驾护航
诉讼途径
如果协商不成,向法院提起诉讼是一个重要的维权途径。在诉讼过程中,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被坑的事实。这些证据包括合同签订过程中的相关证据,如双方谈判时的聊天记录、邮件往来,能体现对方承诺与合同实际条款不符的内容;合同履行中发现问题的证据,比如货物交付时发现质量不符合约定的检验报告等。准备好起诉状,明确诉讼请求,如请求法院判定合同无效、撤销合同,要求对方返还财产、赔偿损失等。法院会依据事实和法律进行公正判决。
仲裁途径
若合同中有仲裁条款,那么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申请仲裁也是可行的。仲裁具有专业性、高效性等特点,且仲裁裁决具有终局性,对双方都有约束力。申请仲裁时,同样要提供充足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,仲裁机构会根据证据和仲裁规则进行裁决。
在合同签订后发现被坑,不要惊慌失措。通过仔细审查合同条款、积极与对方协商以及合理运用法律救济手段,我们能够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这也提醒我们,在签订合同前,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,必要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,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合同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