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森普法丨商铺返租看似稳赚?四大陷阱正在收割投资者!
铺天盖地的商铺返租广告,总能戳中投资者“躺赚”的心理。尤其是新手投资者,看着无需费心经营、每月固定收租的承诺,很容易冲动下单。但现实中,“返租商铺”早已成为投诉重灾区,不少人不仅没拿到收益,反而血本无归。今天就扒一扒商铺返租的四大核心陷阱,看完再决定要不要入手!
陷阱一:虚高定价,“返租”其实是“返自己的钱”
这是返租商铺最常见的套路!开发商会故意把商铺售价抬高30%-50%,再用“年返6%-8%”的承诺吸引你。
比如:一套实际价值100万的商铺,开发商标价150万,承诺“年返7%,返10年”。看似10年能拿105万租金,但本质是你多付的50万本金,被开发商拆分成10年“返还”给你——相当于你花150万买了100万的资产,还得承担后期运营风险。
关键提醒:一定要对比周边同类型、非返租商铺的真实售价,别被“高返租”掩盖的虚高定价迷惑。
陷阱二:承诺“画大饼”,合同藏“霸王条款”
“十年托管!零风险!收益保底!”这些宣传口号听听就好,千万别当真!
很多开发商会用“口头承诺”或宣传册上的模糊表述画饼,但合同里却藏着陷阱:
把“保底收益”改成“预期收益”,后期运营差就以“市场波动”为由拒付;
约定“开发商有权调整返租比例”“因政策变动无需承担违约责任”;
返租主体是关联的小公司,一旦运营亏损,直接注销公司跑路,购房者维权无门。
关键提醒:签合同前一定要逐字逐句看清楚:①返租主体是谁(必须是实力强的开发商,而非空壳公司);②收益是“保底”还是“预期”;③违约条款是否对等(开发商违约赔偿是否明确)。
陷阱三:产权不清晰,“售后返租”本身违规
有些返租商铺根本没有独立产权,或者属于“分割销售”的违规物业:
比如把整层商场拆分成几十个“格子铺”出售,每个铺只有几平米,根本无法独立办理产权,后期无法转让、抵押;
部分城市明确禁止“售后返租”(比如规定未竣工的商业项目不得承诺返租),开发商偷偷操作,一旦被查处,合同可能被判无效,购房者只能认亏。
关键提醒:先核实商铺的产权性质:①是否有独立不动产权证;②是否属于合法分割的商业物业;③当地是否允许“售后返租”模式。不确定的话,直接去不动产登记中心查询
陷阱四:运营“空转”,返租难持续
返租的核心是“商铺能赚钱”,但很多开发商根本不重视运营:
招商时承诺“引入知名品牌”,实际都是小商户,入驻率低;
收完房款后,对商场运营不闻不问,导致人流量少、商户倒闭,开发商无法兑现返租,就以“运营亏损”为由停付租金;
更有甚者,开发商拿购房者的房款去做其他投资,一旦资金链断裂,返租直接停摆,商铺也成了“烂尾铺”。
关键提醒:投资前一定要考察开发商的商业运营能力:①有没有成功运营的商业项目案例;②已开业的商铺入驻率、人流量如何;③后期运营团队是否专业(比如招商、营销、物业管理是否有明确规划)。
投资者必看:3个避坑指南
1、拒绝“高返租诱惑”:正常商业地产的年化收益一般在3%-5%,超过6%的返租承诺,大概率是陷阱;
2、优先选“现铺”:期铺返租风险极高,优先选择已经开业、有实际运营数据的现铺,实地考察租金水平和入驻率;
3、不买“格子铺”“虚拟铺”:没有独立产权、无法独立经营的商铺,再高的返租也别碰,后期很难变现。
最后想说:
商铺投资的核心是“地段+运营”,不存在真正的“零风险躺赚”。返租模式本身不是洪水猛兽,但被不良开发商滥用后,变成了收割投资者的工具。
记住:天上不会掉馅饼,那些看似“稳赚不赔”的承诺,背后往往藏着你看不到的坑。投资前多查、多看、多问,别让“躺赚梦”变成“血本坑”!
